你对前夫的评价,隐藏着单亲家庭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的秘密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也随之产生。单亲家庭中,尤其以妈妈单独抚养孩子所占比例最多。单亲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也往往要经历比正常家庭更多的艰辛与困惑。
社会上存在一种偏见,单亲妈妈抚养的孩子,特别是男孩,身心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孩子极有可能变成他人眼中的“妈宝男”、“伪娘”或者“背锅者”,认为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失是对孩子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罪魁祸首。
当代男孩子缺乏“男子气概”,女孩子则易被失范男性吸引,也常常被归结于父亲缺席的“伪单亲式婚姻”。
对待爸爸的缺位,单亲妈妈们自身也有很多情绪,有的焦虑担心,有的怨愤不平:“儿子从小接受那么多的’女性教育’:婴幼儿时期是妈妈,外婆,奶奶,保姆带;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又大多是女老师。我真的担心儿子欠缺‘阳刚之气’……”
“我不想让儿子跟他爸爸有任何的接触,他爸爸生活习惯很差,品行恶劣,我可不希望儿子像他……”
“离婚都是他爸爸的错,我永远也无法原谅他对我和孩子造成的伤害……”
单亲妈妈认为一人没法既当妈又当爹,无法弥补孩子成长中的缺陷,这样的焦虑科学吗?
向孩子“如实”数落爸爸的过错,让自己扮演受害者的弱势角色,会影响孩子心理发展吗?
单亲妈妈在养育儿子过程中,哪些才应该是更加关注的核心呢?
1
总觉得欠孩子一份爸爸的爱
一些心理学研究的确发现,那些爸爸亲力亲为带得较多的孩子,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和同龄人相比不仅在学业和职业上的发展更好(可能是这个“更聪明”说法的来源),而且对他人也更富有同理心,和父母关系也更亲密,婚姻生活比同龄人也更为幸福(Lewis &Lamb, 2003;Sarkadi等,2008)。
基于这些研究,很多人简单得出推论,“有些事情、有些教育不是妈妈能替代的”。
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心理学的解释是,爸爸带的孩子更优秀,并非爸爸比妈妈带得好,而在于,一是经常有爸爸照顾的孩子比很少有爸爸照顾的孩子多了一份来自爸爸的关心和照顾,也就多了一个可以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人。
二是爸爸参与育儿减轻了妈妈体能和精神上的负担,一个心情和畅的妈妈更容易成为“敏感妈妈”,和孩子进行温暖民主高质量的互动,更可能带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三是爸爸参与带娃促进了父母的婚姻关系和和谐的家庭氛围,而父母之间的关系融洽,较少争吵,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比亲子关系来的少。
关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既需要女性照顾者也需要男性照顾者,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对女同性恋家庭的研究:
在过去 25 年内来自对女同性恋家庭的大量研究都发现,生长在女同性恋家庭中,那些“所谓缺乏男性模范”的孩子在性别认知、心理、情绪、社会能力上都与成长在“传统的有父有母的家庭”中的孩子并无二致。
可见,家长的性别、性取向和家庭结构都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根本原因。
真正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并非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的数量,而是家庭关系的质量,孩子是否有着稳定可依恋的关系、家庭是否有积极乐观的氛围,这些完全是单亲家庭可以满足的。
中国历史上也一直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寡居的母亲抚育孤子成材,远的诸如孔子、孟子、诸葛亮,近的诸如鲁迅、胡适等,此外,据统计,35%的诺贝尔获得者出自单亲家庭,54%的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出自单亲家庭,如丘吉尔、克林顿、奥巴马等。
这不只是因为单亲家庭让孩子过早的成熟,还因为母亲有智慧的教育方法和宽阔的胸襟。
2
该不该向孩子细数婚姻“真相”?
什么样的单亲家庭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困境?
如果单亲一直处在婚姻的抱怨里,离婚以后心并没有离,还在不停抱怨离开家庭的那个人,比如逼迫孩子去仇恨他的亲人,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受到心理创伤。
如果一个亲人离开以后,家庭还是接纳他的,宽容的,而且鼓励孩子和离开的亲人继续交往,协助对方尽养育孩子的责任,对孩子的伤害就会很小,甚至没有伤害。
现实中,很多单亲妈妈在离婚后,仍然不断地将对孩子爸爸的评价灌输给孩子,且大多是消极和情绪化的内容,所谓的“真相”是不自觉添加了主观色彩,甚至夸大曲解了的父亲形象。
对父亲的否定让孩子对自身角色产生更多的迷茫,因为对于一个男孩来说,父亲更有可能成为他成长的参照系。
传记《另一个奥巴马》中形容老奥巴马是“才华横溢的混蛋”,在工作中常出口不逊,多次被“炒鱿鱼”,风流成性还是酒鬼,几次酒后驾车酿成车祸摔断腿,46岁时丧命于一次车祸。
老奥巴马是在奥巴马母子最需要的时候离开了他们,当时奥巴马只有2岁,一些母亲的口中他一定是一个“渣男”:自私自利、抛弃妻子、不诚实不负责任的形象。
但是奥巴马的妈妈安却告诉儿子:你父亲没有离开我们,只是回肯尼亚建设他的国家了,他的国家需要他。她总说放弃婚姻不是他的错,是各种环境条件所限。
安每当和儿子谈起爸爸都是优点,奥巴马的外祖父母也从没在孙子面前说过他爸爸的坏话。他们会向奥巴马谈他父亲的轶事,例如老奥巴马曾在国际音乐节上唱非洲歌曲:“你爸爸唱得非常好,每个人都被他迷倒了”。
一名年轻单亲母亲遇到这样的婚姻,还能如此“有选择性”地积极描述对方需要极大的宽容,主修人类学的她深谙人性,知道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以至于奥巴马成年后的回忆录都叫《我父亲的梦想》。
3
自怨自怜是笼罩家庭的隐形乌云
台湾管理学大师曾仕强在讲《胡雪岩的启示》时提到,“我们要研究胡雪岩,一定要知道,他一生的良好基础是在家庭里面培训出来的。胡雪岩12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胡雪岩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一个寡妇要抚养5个孩子。
面对窘困的家庭,他的母亲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抱怨父亲早早离世,使得孤儿寡母没人照顾。现在的单亲家庭很多,不少父母整天在孩子面前抱怨另外一半,这样的父母本身心理就不健全。”
单亲家庭里,妈妈比爸爸一般更喜欢抱怨和发牢骚,毕竟女性的情感表达更细腻和直接。有些妈妈可能不会抱怨爸爸怎么不好,但他们会经常在孩子面前表达“我一个人拉扯你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当遇到孩子“不学好”或“不争气”时,单亲妈妈就更有可能流泪讲述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的艰辛。
一般男性多向外寻求成就感,与单亲爸爸相比,单亲妈妈更易把孩子作为自己人生的重心,甚至生命的全部意义。孩子在单亲妈妈的人生意义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当孩子达不到期望值时,妈妈的失望就越大,埋怨就越多,陷入自怨自怜的恶性循环。
中国古人讲“身教胜于言传”。单亲妈妈首先要塑造和培养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孩子应该怎么生活不如生活给孩子看。
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子女负责,把自己活得有趣有意义就是对子女最好的示范。如果父母总是诉说自己的人生痛苦和缺憾,呈现给孩子的就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
因此,即使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所谓的心理创伤,那也并不是“单亲”本身引起的,而是养育者在生活中不恰当的行为、消极的态度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那些声称为了孩子好歹都要过下去的夫妻们,不幸福的家庭关系换不来孩子的幸福;那些笑看未来,善待前任的单身妈妈们,让自己快乐的同时,自然也会感染身边的孩子。
要做到这一步自然也不容易,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摸索学习。
喜马拉雅携手“此念课堂”特邀婚姻与亲子问题专家,心理学家贺岭峰博士,为单亲育儿家长推出免费公益音频课程,从专业角度分析和解决单亲家长的育儿疑问和焦虑。
免费公益音频课程
《单亲挚爱-摆脱一个人带孩子的焦虑》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完整音频课程
此念课堂将自
2019年5月22日开始每周三更新
《单亲挚爱-摆脱一个人带孩子的焦虑》
音频与文字内容
欢迎大家关注与转发
- END -
阅读原文 获取《单亲家庭如何养育孩子》完整课程